农药行业迎来“大洗牌”,农药“一证一品”下农资生意还能做吗?

农业农村部网站日前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农药标签和说明书标注要求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证一品”制度正式进入实施倒计时。这项要求每个农药产品必须持有独立登记证的政策,不仅将终结行业长期存在的“一证多品”乱象,更将触发农资行业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一证一品”意味着每个登记证号将对应唯的产品标识,这将极大地规范农药市场。据统计目前国内约有1920家农药生产企业,其中1068家企业每家持有的登记证约20个,有161家企业每家仅有一个登记证,这些企业长期依赖出租证件生存。而通过二三线品牌运营、委托加工等方式,实际市场流通的农药品牌数量是登记证数量的数倍,造成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优劣。

其中《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同一登记证号的农药产品应当标注同样的商标,委托加工、分装的产品不得标注受托人的商标”,文件直指农药行业长期存在的套证、借证和套牌市场乱象。其核心是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合规化的门槛,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一品一证”政策的逐步落地,农药行业必将经历一波大规模的“淘汰”阶段。这一政策要求每个农药产品都必须对应一个唯一的证件,这将直接导致大量同质化、低质量的产品被淘汰出局。据统计,国内目前农药登记证大约4万个,但有专业人士预测,随着“一品一证”政策的实施,行业80%的产品将从市场上消失。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前农药市场的种种乱象。

面对“一品一证”政策的实施,农资经销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那些过于依赖价格低廉的小厂产品的经销商开始发愁没有货卖;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经销商则看到了转型的机遇。

在这场转型之战中,农资经销商的分化愈发明显。一部分经销商选择了与优质厂家合作,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另一部分经销商则选择了向服务型经销商转型,通过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方式来增加附加值。只有那些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的经销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虽然“一证一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短期的阵痛和淘汰,但这也是农资行业迈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新时代的必经之路!在这场大洗牌中,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注重品质和创新的企业和经销商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赖。

请求免费报价